从贫困山区到易地扶贫搬迁点,一批批贫困户从偏远地区进入城市新社区。年12月,东莞对口帮扶的云南昭通市鲁甸县全国第二大型跨县安置区迎来第一批住户。数据显示,目前约有3.63万群众生活在这里,其中不乏身患残疾的贫困户。扶贫车间、学校和卫生室等基础设施逐渐配全,安置区里多名贫困残疾人的生活也在东莞帮扶下翻开新的篇章。有的人收到东莞捐赠的器械走出了家门,做起了生意;有的人走进东莞捐建的康复中心加入一个群体,重建了信心。在安置区里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在东莞多方帮扶下努力生活,迎接新的家园。据统计,东莞市年共投入.4万元用于帮扶昭通市残疾人,惠及贫困群众人。南方日报记者李玲玉一把剪刀,日子有了盼头圆脸小眼睛,棒球帽下隐隐露出齐肩短发,在鲁甸县卯家湾易地搬迁安置点禾悦社区的理发店里,年轻、穿着时尚的理发师闫兴涛正为顾客理发,梳子和剪刀快速游走在发丝间,发出微微的“咔嚓咔嚓”声音。闫兴涛在人群中并不起眼,但一到阴雨天,他的双腿残疾就会将他的另一个身份“暴露”出来。如果理发时间太长,闫兴涛便会将左腿搭在旋转凳子上,以此充当支撑点。“我不愿意要残疾症,因为我想当正常人,但每当腿疼发作的时候又不得不承认。”闫兴涛无奈地说。身体的不适并未阻碍闫兴涛前进的步伐,怀着创业梦想,在东莞帮扶力量和当地残联机构的帮助下,他当上了一名理发师,并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在脱贫攻坚路上,他用行动绽放出不一样的光芒。“天气一变,旧病留下的后遗症就会出现,腿疼得厉害,感觉是在骨头和肉连接的地方。”闫兴涛坦言发病时的痛苦难以形容。闫兴涛的脚疾源于10岁时的一次事故,因为跳马时不慎摔倒,盆骨以下全部摔伤。伤后的一年半时间里,家人为他尝试了各种偏方,却因此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双腿难以分开、无法下地、骨头错位、筋脉萎缩,每况愈下。两年后,医院曾一度给出“双腿截肢”的治疗建议。在贵州一名医生的帮助下,经过半年治疗,闫兴涛的情况得到好转,开始恢复走动。但由于治疗受到延误,他还是落下了长短腿的后遗症,右腿细、左腿粗,走起路来一瘸一拐。因为残疾,青春期的闫兴涛不愿与人交谈,性格内向。年的一次培训改变了他的性格,也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年9月,长短腿的困扰依然在,每月发作两三次的腿疼依旧频繁。一次偶尔的机会,闫兴涛参与了当地为残疾人提供的理发技能培训。培训时间为一周,闫兴涛迅速掌握了剪、烫、染等基本技能,随后被推荐到一家理发店实习。第一个月,闫兴涛靠洗头拿到了元工资,第一次感受到挣钱的快乐,也从顾客的认可中获得了更多自信,“我要当理发师”的梦想由此种下。从洗头做起,闫兴涛拼命学习理发技术,凭借手中的剪刀,仅用了一年时间就升级成为店中的发型师。对于闫兴涛来说理发并非易事,除了技术,体能也是硬性要求。为了增强体能,闫兴涛自行开展康复训练,打篮球、健身、学走猫步。如今,闫兴涛从外表和举止上看已与常人无异。“这是我坚持最长时间的一份工作,它彻底改变了我,让我变得更好。”闫兴涛说,理发让他有了更多与人交流的机会,从中享受到与人聊天的乐趣。同时,他变得时尚,与朋友外出游玩的次数越来越多,性格变得乐观起来。东莞对口帮扶让闫兴涛的奋斗故事更进了一步。年3月,闫兴涛一家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从新街村搬进了崭新的鲁甸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现代化的新社区和聚集的居民让闫兴涛看到了创业机会,搬进安置点不久,他就与朋友合伙在社区里开起了理发店,刚开始营业时还专门为残疾人免费理发。今年6月,闫兴涛获得东西部扶贫资金的支持,计划在社区重新开设一家理发店。“社区门口红绿灯路口那里人流更多,希望生意会更好。”闫兴涛说。一个新家,生活有了信心谈及今年的新年愿望,闫兴涛笑着说,找个老婆一起创业把理发店做大。同样在安置区生活的小刘也在东莞的帮扶下生活有了新变化。每天早上8时半,小刘被家人送到卯家湾安置区春熙社区的东莞·鲁甸康园中心。基本的体温、血压检测后,他开始了上午的培训课程,文艺节目、知识讲座、康复训练、体育锻炼等内容丰富。去年11月1日,在东莞派驻昭通鲁甸县扶贫工作队和东莞市残疾人联合会(下称“东莞残联”)的携手推动下,东莞·鲁甸康园中心正式开业并迎来了第一批16名学员。经过体检、筛选等多方面的评估,16名在智力、精神、肢体方面有缺陷的残障人士加入其中。该中心是鲁甸本土首家残疾人康复中心,主要为残障人士提供康复训练、技能培训、体育锻炼、康复咨询和社会融入等方面的服务。每天上午的康复训练时间,锻炼不同部位的康复器材开始来回移动。因车祸导致下肢行动能力丧失的小刘,经常在下肢股四头肌训练器上运动,希望多年萎缩的肌肉有所改变。手指操如今学员们已经学到了第七节,对于许多智力有障碍的学员来说,手指操有助于提高手脑协调能力。上午最后一节课,学员有时会看电影,更多的时候会有社工前来谈心。多年前在建筑工地上打工的小王不慎从三楼摔下,导致半身不遂,突如其来的变故和对家庭经济的影响,让小王性格大变,与家人吵架已经是家常便饭。“在这里找到一个群体,有了表达的欲望,他开始跟我们分享她的变化。”康园中心负责人程勇介绍。从山上到县城,新搬迁的村民需要适应,残疾人等弱势群体适应的时间则更长。在康园中心内有一个模拟家庭客厅的场所,打开电视机、使用饮水机等家居模拟训练在这里开展。搬入小区房的残疾人在这里学习如何与现代化生活设备打交道,提高自立能力。除了提供基本的康复和适应训练,对于程勇等工作人员来说,残疾人背后家庭的解放让他们更加感受到自己工作的价值。小马是一名先天性智力和肢体的多重残疾的学员,三年级开始难以走路,写字也因手抖难以进行。当时没有及时治疗,情况愈加恶化,全部生活都只能依靠轮椅。每天父母出去工作,26岁的他便被锁在家里。刚开始去家访,程勇能感受到家中的“低气压”,家人脸上很少有笑容。康园中心的开设让小马不用天天关在家里。一次分享会上,小马的妈妈对中心服务人员说:“以前出去工作不安心,害怕他在家里出事,来到这里他开朗了很多,我们能放心工作了。”这样的情况不是少数,据统计,安置区有名残疾人,没有能力单独下楼的残疾人,基本生活就困在几十平方米的房子里。一个不少,探索新的篇章每周五是康园中心的开放日,平时难以坚持每天过来的残疾人总会来到这里,一起排练文艺节目,一起做康复训练。如今三个月的时间里,除了15名每天固定前往中心进行康复训练的学员,还有10多名无法按时接送前往中心的外延学员,他们会得到康园中心每周一次的家访服务。参与康园中心规章制度建设和服务流程制定的东莞残联负责人表示,未来将以会员服务的形式,实现对卯家湾多名就业年龄段残疾人的全覆盖服务,将其打造成为鲁甸乃至昭通市残疾人日间照料托养服务品牌示范机构。虽然目前康园中心直接服务的人群不多,但东莞派驻当地的扶贫干部钟雅哲告诉记者,后续将逐步引导更多残疾人加入其中。对于没有工作能力者,通过康复训练等提高自立能力,对于重度残疾人则通过托养或者手术的方式进行改善,对于精神类残疾者会提供更多的监护和管理,以康园为中心,全方位为残疾人提供各类帮助,形成良好的互助氛围。走出家门,找到群体,在文艺活动和康复训练中程勇看到了很多学员的变化,让残疾人有工作有收入的想法也慢慢在东莞扶贫工作队的心中发芽。下午3时左右,学员围坐一桌,加工着发绳、串珠、手工袋等小物件,这是当前中心提供的手工技能培训,一方面促进肢体的协调和康复;另一方面,希望提供辅助性的就业服务。手工制品销售出去,残疾人还能获得一定的收入。目前已经有学员卖出产品,但该项目处于起步阶段,如何链接更多资源,让残疾人就近就业或送往东莞等地就业是下一步探索的方向。不仅在康园中心,在安置区外的鲁甸县特殊教育学校内,特殊幼儿班也在去年11月10日开班。东莞捐赠的教学用具和康复器材已经布置完毕,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听力、言语、智力方面有障碍的残疾儿童都可以在这里接受康复训练和个性化指导。如今,第一批8名残疾学生已入学。参与该项目的东莞残联负责人表示,东莞·鲁甸特殊幼儿班的建成将助力补齐鲁甸县残疾人公共服务和保障体系短板,有利于实现鲁甸特殊教育向“两头延伸”(以义务教育为基础,延伸学前教育与职业教育),也是推动实现当地残疾幼儿“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的抢救性康教结合的重要发展策略。从幼儿到老人,从健全到残疾,康复器械、就业指导、托养管理等一份份帮扶政策,为身残志坚的残疾人提供支撑,为脱贫后残疾人家庭致富带来希望,也为脱贫攻坚收官后向乡村振兴过渡写下注脚。在东莞对口帮扶昭通市的鲁甸县,各地许多贫困残疾人的生活也翻开了新的一页。桃源乡铁家湾村双下肢瘫痪的马玉见收到了电动轮椅,迈出家门开起了百货店;水磨镇小梁山左大腿截肢的赵庆贤安装了假肢,方便了日常养羊;小寨镇大坪村尖山社双下肢瘫痪的刘之学获得了上门培训,在家门口学起了养蜂技术……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sp/pgsp/608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