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7/13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天气晴朗、阳光明媚,走进昭通鲁甸县卯家湾安置区,大路入口处“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几个大字被照得格外耀眼。年12月20日鲁甸卯家湾安置区启动首批搬迁,转眼间来自巧家、永善、彝良、盐津和鲁甸县的3.6万搬迁群众已经入住新家园7个月了,在这7个月里,他们的生活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大变化,面对全新的生活,搬迁群众胡嘉良这样说道:“从山里到城里,我们一步就到了小康了。”上午八点不到,胡嘉良夫妇骑着电动单车,一头扎进了自己承包的香菇大棚,胡嘉良说:“因为我爱学习香菇种植技术,管理大棚也用了心,现在我成为了种植示范户。”今天45岁的胡嘉良搬迁前和妻子带着两个孩子在福建泉州打工,因为孩子太小,需要有人照看,夫妇两人只能换着出去找工作,仅用一份工资养活一家人。由于家庭经济拮据一家四口人不得不挤在一间小房子里,每月还得支付元的租金,小儿子在租房附近村子里的幼儿园读书,大儿子读的小学不提供营养餐,每天四次来回只能是靠夫妻二人骑着电动车接送。如今搬来了卯家湾安置区,一家人从小小的出租屋住进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大房子,两个孩子出门就能坐车上学,夫妻二人在社区的帮助下,掌握了食用菌大棚种植技术,并于今年三月承包了一个食用菌大棚,胡嘉良说:“以前,我们两夫妻始终要拿一个工照顾小孩儿照顾老人,只能一个人去打工,除掉一家人的开支,根本存不了钱修房子,现在我们不但没有出钱,甚至没提一桶沙灰,没拿一块砖头,就住进了这么好的楼房,我三月份种植香菇,一个棒出五茬,我今天摘的已经是第三茬了,这三茬就差不多回本了,四茬五茬菇,就是我们家赚的,有一万多块钱,不但生活费够了,还添置了几样家具,我认为这就是小康生活了”。

在卯家湾安置区,像胡嘉良这样的自力更生的奋斗者还有很多很多。

57岁的许国翠,每天都到藤编厂编藤椅,许国翠说:“以前在老家,我就是种地,吃的有了,但是一年也见不到几个钱,搬来卯家湾以后,就来附近的藤编厂上班,现在一天编两三个,一个月能挣一千一二,像我这样腿脚不好,年纪又大的人来说,自己根本没想到自己还能过上领工资的日子,现在想吃白菜买白菜,想吃肉买肉,多编一个藤椅,桃木李果就都有了”。杜周平在菜市场卖水果时,认识了在核桃加工厂剥核桃搬迁群众王大爹,知道王大爹想去菜市场卖烧洋芋,但是没有钱买烤洋芋的烤箱时,杜周平借了素不相识的王大爹块钱,用于购买烤洋芋的烤箱。刚过了一个月,王大爹找杜周平还钱,杜周平第一句话就是问:“你哪里来的钱?”,王大爹说:“我卖烧洋芋赚的”,杜周平才放心的收下钱。杜周平说“我们就是要不等不靠、自立自强谋发展,我们都是从大山里搬到卯家湾的,就是要互相帮助,互相帮衬着脱贫致富,就像进卯家湾的大路入口那里那句话说的一样: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自群众搬迁入住以来,卯家湾安置区精细管理,用社区治理网格平台、城市管理智慧平台“两个平台”推动基层治理一网到边;精准施策,以建设扶贫车间、配套产业基地、组织转移就业、拓展公益岗位、覆盖技能培训助力持续发展;精心引导,用讲给群众听、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三步法”落实服务群众,带动群众“在关怀与自强中活出精彩人生”上做足准备、下足功夫,同时,不断完善各项帮扶机制,有效调动搬迁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理念已成为安置区社区群众的坚定信念,大家相信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一定会在新家园收获满满的幸福!今日推荐

来源/鲁甸县融媒体中心

卯家湾安置区邹树娟

原标题:《昭通鲁甸卯家湾安置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sp/pgsp/8390.html
------分隔线----------------------------